内容简介:
从亚里士多德开始,哲人们不断向我们揭示人是社会性动物。但这种哲学式的指引无助于缓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现实困惑,在这种情况下,实证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,为我们刻画出社会性动物的细节。戴维•迈尔斯和琼•特韦奇的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以“社会思维”“社会影响”和“社会关系”为主题,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近百年来社会心理科学对上述问题的回答。该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方法,将每个有趣的主题组织成10 000字左右的模块,以符合人们长时注意的习惯时长,获得阅读的“完成感”。为了更加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,我们在保留模块化编写优点的同时,在新版的改编中将500多页的原书按上述三个主题拆分为三个小本。本书《从玫瑰到枪炮: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关系》,便来自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的第四编——“社会关系”,涉及从炽热亲密的浪漫关系到冰冷凶残的种族屠杀在内的社会关系,包括人际吸引、助人、偏见、攻击、冲突与和解等。全书逻辑严谨、用语清晰、言必有据,与市面上处理这些主题的常见写作手法形成鲜明对比;它或许不能解决您的所有困惑,但不论您是心理学的本科生、研究生、专业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,本书都能为您带来惊喜。编辑推荐: 你讨厌 网络上各种各样的“地图炮”吗?为什么有人说它只是反映了现实,而有人说这是一种歧视?刻板印象、偏见与歧视之间有何区别?(见模块1、模块2) 每当有新闻报道众人冷漠旁观街头陷入危险的不幸者时,网友说这个社会变得冷漠了,这是真的吗?(模块9) 很多小孩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,看暴力视频,家长担心这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,这种担忧是合理的还是多余的?(见模块4)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们坠入爱河?包办婚姻和恋爱婚姻有什么区别?维持长期亲密关系的秘密是什么?(见模块5、模块6) 人类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冲突?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和平之路吗?(见模块7、模块8)《社会心理学》作者戴维•迈尔斯酝酿多年,打破传统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方法,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,以散文随笔的形式,为您解答以上似是而非、令人困惑的问题!《心理学与生活》作者、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菲利普•津巴多,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、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联袂推荐!1.通俗易懂,雅俗共赏:本书选取了9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话题,并组织成万字左右的模块,让知识更容易吸收,让读者更容易有阅读的“完成感”,让每一个人都能从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和激励;2.实证“硬核”,与时俱进:本书不是哲学思辨或“心灵鸡汤”,而是展现当代科学心理学对社会关系的实证研究,提供经得起严格检验的“硬核”知识,每一个知识点和结论都有研究文献作为证据支持,全套丛书的参考文献多达2500余篇;3.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:既有坚实的科学基础,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;既有事实的严谨,又有智力上的挑战;4.学科融汇,开阔视野:全书强调了那些来自人文学科知识传统的社会心理素材,融汇了来自文学、哲学、科学等学科的知识,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意识,将人从现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;5.联系生活,紧贴实际:两位作者如同新闻调查记者一样来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,展现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些现象,使读者得以利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来解读和解决社会问题,从而更好地理解、融入或者影响周围的他人与社会;6.译文专业,准确流畅:北京大学侯玉波教授和清华大学廖江群副教授等联袂翻译,北大清华“社会心理学”全校公共课推荐参考用书。
作者简介:
:
戴维•迈尔斯
1942年生,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(Hope College)心理学教授,是知名的心理学家。迈尔斯著述颇丰,已出版17部著作,包括经典畅销教科书《心理学》《社会心理学》《社会心理学纲要》等。迈尔斯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,包括《科学》《美国科学家》《美国心理学家》和《心理科学》等。他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,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专栏,包括《今日教育》和《科学美国人》等。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,他曾获得众多奖项,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的“高尔顿•奥尔波特”奖、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“杰出科学家”奖、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年美国科学院的总统奖,等等。
琼•特韦奇
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,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在凯斯西储大学完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后研究。现在是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,已发表120余篇科学论文,主题涉及代际差异、文化变迁、社会排斥、性别角色、自尊以及自恋等。她的研究曾被《时代》《纽约时报》《今日美国》和《华盛顿邮报》等报道过。她在多个网站和杂志上为普通读者撰写文章,其中《大西洋月刊》上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全美杂志奖的提名。她经常向大学教职工、军人、夏令营负责人和企业高管讲授代际差异问题。
译者简介:
侯玉波
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,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—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。研究领域涉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、文化心理学和网络心理学。主要研究中国人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结构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君子人格等问题。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,中国心理学会监事,人格分会会长,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,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,中宣部舆情调研专家组成员。
廖江群
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8年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心理学博士学位。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,研究兴趣在于稀缺、决策与判断、消费者行为、社会认知、具身认知、亲社会行为等。先后兼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、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应用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心理学会员工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、科技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。